<progress id="rlzpd"></progress><strike id="rlzpd"></strike>
<strike id="rlzpd"></strike>
<strike id="rlzpd"><dl id="rlzpd"></dl></strike>
<span id="rlzpd"></span>
<progress id="rlzpd"><noframes id="rlzpd">
<span id="rlzpd"><dl id="rlzpd"></dl></span><strike id="rlzpd"><i id="rlzpd"></i></strike>
<progress id="rlzpd"><noframes id="rlzpd"><strike id="rlzpd"></strike>
<span id="rlzpd"></span>
<span id="rlzpd"></span>
<strike id="rlzpd"><dl id="rlzpd"><ruby id="rlzpd"></ruby></dl></strike>

千古傳奇《五牛圖》——驚心動魄的奪寶大戰

賞新閱木|2017-06-27
關鍵字
閱讀:448881
QQ圖片20170612112941
  風打著呼哨,掠過一道道昏暗的街巷,像要說出一個驚天的秘密。街上幾乎沒有一個行人,微明的月光似乎被冷凍在那里,一動不動。1950年的那個冬夜,一切都冷寂蕭索。整個臺灣島如被冷氣雕琢出來似的,呆呆地立在黑夜里。夜幕中,一輛黑色轎車急馳而過,車上坐著四個鐵青臉的漢子,一言不發,他們是國民黨高級特工,就在半小時前,他們剛剛領了蔣介石的一道手諭,與以往執行的破壞、暗殺和綁架任務不同,此番他們要執行的密令竟是“奪寶”。
正在簽發手諭的蔣介石_副本正在簽發手諭的蔣介石

  幾乎在同一時間的香港,一幢不起眼的小洋樓里傳來嘀嘀嗒嗒的聲響,這里是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所在地,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表情凝重地守在發報機前。他叫黃作財,是香港分社的秘書,黃作財正在接收一封從北京中南海直接發出的密電,電文內容很簡短:“不惜一切代價,救回國寶。”令黃作財震驚的是這封電文的指令者竟是周恩來。
  
  是什么國寶竟然驚動了國共兩大領導人親下密令?這密令背后又暗藏著怎樣的“斗爭”!一切似乎都變得撲朔迷離。然而,更加驚心動魄的情節還在后面。
  
  國共兩黨要爭奪的這件國寶,叫《五牛圖》。它的身世絕非尋常,從誕生起就注定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,故事還要從1300年前的那個晌午說起。
1、唐代畫家韓滉所繪《五牛圖》原作,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。2_副本
  
  
 宰相觀牛繪名作 
    沒有一絲的風,太陽正正地掛在天上,遠處山坡間的小道被日頭照得像是涂了一層金粉,于山腰處劃出一道黃燦燦的線條。山坡下是一大片稻田,綠油油的,每一枝綠都向上挺著,仿佛聆聽著遠處的鳥鳴。稻田左右兩側的山坡滿蓋著紫粉色的野花,調皮地沖著稻田努著小嘴兒。
  
  坡下是一兩間小草房,門上竟也爬滿了那紫粉色的野花,好個幽艷的小世界,一切生靈都似乎有了顏色。
  
  忽然幾頭牛兒闖進了畫面,它們甩動著尾巴,漫不經心地踱著步子,時而抬頭看著那沒有一絲風的藍天,時而又用鼻子沖著那紫粉色的小野花發呆。牧童的笛聲讓它們來了精神,尾巴搖擺得更加歡實。這一幕田園風情打動了不遠處的一個人,他將眼睛瞇成一道縫,收取著眼前的一切。那花、那屋、那山,還有那幾只憨憨的牛兒,直到最后微合雙目,看著心中的美景與笑意。他便是唐德宗年間當朝宰相韓滉。
  
  韓滉字太沖,長安人,官至唐德宗宰相,封晉國公。史書評他:“性持節儉,志在奉公,衣裘茵衽,十年一易,居處陋薄,才蔽風雨”(《舊唐書·列傳第七十九》)。韓滉自幼天資聰穎,工隸書,章草,擅畫人物、田園風光,尤其畫牛,惟妙惟肖,其畫功在唐代與畫馬名家韓干齊各,后人稱為“牛馬二韓”。
4¡¢ÌÆ´ú¡¶Îåţͼ¡·×÷Õߣ¬´ó»­¼Òº«œê»­Ïñ_副本唐代《五牛圖》作者,大畫家韓滉畫像
  
  韓滉被眼前這幅絕妙的田園風景所吸引,更被那幾只憨態可拘的牛兒觸碰了創作的泉眼,于是連忙令人取來畫夾,速寫出一幅幅耕牛圖景,后經一個多月的反復修改,終于繪出情狀各異的五頭牛,韓滉對此畫極為滿意,取名《五牛圖》。

  
   國寶被掠難識蹤 
    《五牛圖》一經問世,即被視為畫中極品,在它一千多年的流傳生涯中,身上背滿一個個離奇而富于悲情的故事,而《五牛圖》更是幾易其主,它的收藏主人們一個比一個聲名顯赫。
  
  據明朝著錄,《五牛圖》在北宋時曾收入內府,被藝術天才皇帝宋徽宗收藏,并在畫上題詞簽字,可惜的是這些痕跡被后人挖割而不復存在。只有“睿思東閣”、“紹興”這些南宋宮廷印記表明其曾南渡的身世。
5、《五牛圖》在北宋時曾收入內府,被藝術天才皇帝宋徽宗收藏_副本《五牛圖》在北宋時曾收入內府,被藝術天才皇帝宋徽宗收藏
  
  元滅宋后,大書畫家趙孟頫得到了這幅名畫,視為珍寶,留下了“神氣磊落、希世明筆”的題跋。
8、趙孟鈷自畫像_副本趙孟頫自畫像
  
  《五牛圖》至明代又落入大收藏家項元汴之手,清代《五牛圖》再被中國第二個才華橫溢的皇帝乾隆收藏于宮中,且寵愛有加,多次令大臣在卷后題跋。清朝末年《五牛圖》被存入中南海瀛臺保存。誰料,《五牛圖》從此結束了風光的傳承史,等待它的將是一場場的噩夢。
6、賈瑞林繪項元汴肖像畫_副本賈瑞林繪項元汴肖像畫乾隆畫像
  
 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,將《五牛圖》掠走,因不知此畫之名貴,肆意變賣,致使此畫銷聲匿跡。直到上世紀40年代《五牛圖》重現江湖,被香港匯豐銀行買辦吳衡孫買入。吳衡孫深知此畫之彌珍,故秘密收藏,從不示人。誰知,好景不長,吳衡孫生意失敗,家道中落,瀕臨破產,無奈中意欲將此畫交于蘇富比拍賣公司在香港公開拍賣。此消息一出,社會嘩然,沉寂的國寶難逃噩運,即將再度被洋人掠走。一位香港愛國義士眼看國寶流失海外,痛心疾首,又無財力救回,焦躁之中忽然想起一人,或許只有此人才可挽救國寶,他想到的這個人便是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的周恩來。


   國共特工奪“五牛”   
  1950年,香港調景嶺,黃作財急匆匆地走在山間的小路上,手里拎著個包袱,不時回頭張望,總覺得有條鬼影在緊緊地尾隨著他。
  
  調景嶺,原稱吊頸嶺,因有一加拿大面粉商倫尼在此上吊而得名。從此這個地方就詭異不斷,香港本地人從不敢枉入其內。后來此地被英政府作為安置那些未逃入臺灣的國民黨殘兵的收容地,更名為調景嶺。這些國民黨逃亡軍官手中都攜有一些細軟和文物,出于生計考慮,經常拿出變賣,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一個文物市場。黃作財來此一為打探《五牛圖》情報,二也為國家收購一些珍貴文物。然而就在他拎著一個剛剛收購回的“戰鼓”文物,準備離開時,一把手槍頂在了他的后腦勺上。
 
  經過一番搏斗,黃作財奪下了對方的手槍,二人才發現彼此相識,都曾為東江縱隊成員,來人姓李,是個國民黨軍官,正為追回黃作財手中的“戰鼓”,擔心其流失海外而來。當黃作財表明來意和身份后,這位李姓軍官向黃作財透露了一個消息,有臺灣來的國民黨特務已經盯上了黃作財,讓他千萬注意安全。
  
  黃作財聽罷趕緊離開調景嶺,但卻發現無論他走到哪里,背后似乎總有一雙眼睛在盯著他,敵人跟蹤如此緊密,自己如何才能完成周總理交予的救回國寶的任務呢?
   1950年的香港調景嶺舊照_副本1950年的香港調景嶺舊照

  令黃作財更為奇怪的是,作為他的上級,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,他的親哥哥黃作梅在宣布了給自己的任務后,竟然失蹤了!
  
  眼見離蘇富比公開拍賣的時間越來越近,黃作財依然沒有辦法接近《五牛圖》,又找不到黃作梅商量,而盯梢他的國民黨特務更是步步緊逼,最終,黃作財決定使出破釜沉舟的最后一招了。 
  

   調虎離山智取寶  
  黃作財只身闖入蘇富比拍賣行經理辦公室,意圖當面買回國寶,怎料,在經理辦公室里竟然坐著四個鐵青臉的國民黨特工,桌上攤滿了美元。黃作財顧不了許多,拿出裝滿現金的皮箱,向經理表示自己愿出更高的價錢贖回《五牛圖》。頓時,四雙兇狠的眼睛包圍了黃作財,一場生死之搏似乎已難以避免。
  
  誰知拍賣行經理的一句話讓在場的人都驚呆了:“各位不必爭了,《五牛圖》已經被人買走了!”
  
  黃作財垂頭喪氣地回到了香港分社,他不知該如何面對這次任務的失敗,更令他不解的是《五牛圖》怎會被人捷足先登買走了呢?這個人是誰?
  
  忽然,辦公室里傳出的聲音讓他驚喜萬分,“是真跡,是韓滉的《五牛圖》真跡!”說此話的人正是一直失蹤的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黃作梅。
3、原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社長黃作梅_副本原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社長黃作梅
  
  原來,黃作梅也接到一封由北京中南海發出的密令,內容是“黃梅滿香江,無事惹芬芳”,暗示黃作梅身份暴露,已被國民黨特務注意。于是黃作梅想出一條調虎離山之計,安排了弟弟黃作財冒充古玩商在明處打探《五牛圖》,吸引國民黨特務的注意力,自己則喬裝改扮暗地與吳衡孫和拍賣行談判。黃作財成功地牽制了國民黨特務的注意力,讓他們解除了對黃作梅的跟蹤,這為他爭取了時間,使他在國民黨特工到來之前,搶先談判成功,以6萬元港幣價格購回國寶《五牛圖》,自此顛沛流離的唐代韓滉名作《五牛圖》回到了人民的懷抱。
  
  但是,又一個棘手的問題發生了,就在《五牛圖》擺在文物專家郭沫若的眼前時,他發現這幅《五牛圖》因為歷史久遠且漂泊民間,保存不當,已是殘損不堪,畫身上布滿了足足500個蟲洞,按照國家當時的技術能力是無法予以修復的。于是,《五牛圖》被保管在北京故宮博物院,直到27年之后的1977年1月28日,《五牛圖》才被送往北京故宮博物院修復廠,由裱畫名家孫承枝主持修復,經過淋洗臟污,畫心洗、揭、刮、補做局條、裁方、托心等步驟,再經鑲接、覆褙、砑光等,以宣和式撞邊裝裱成卷。歷經8個月,修復完畢?!段迮D》終于結束了它傳奇與悲苦的一生,重見天日,成為我國十大鎮國之寶,永久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。
  7、1977年1月28日,《五牛圖》被送往故宮博物院修復廠,由裱畫名家孫承枝主持修復_副本1977年1月28日,《五牛圖》被送往北京故宮博物院修復廠,由裱畫名家孫承枝主持修復
initpintu_副本_副本


   千古絕響美五牛 
  《五牛圖》之珍貴,其一在于久遠的歷史年代,書畫文物界素有“紙壽千年絹八百”之說,意為紙制文物保存壽命不超千年,絹制文物則僅為800年左右,而《五牛圖》創作于公元750年的晚唐時期,距今近1300年歷史,可謂彌足珍貴,成為目前世上所見最早的紙質繪畫孤品。
  
  其二則是《五牛圖》所呈現的極高的藝術水平與美學意境。唐代畫家韓滉所作的《五牛圖》,紙本,縱20.8厘米,橫139.8厘米,畫中五只形神各異的牛,從不同角度表現牛的生活形態和習性,造型生動,形神真切。
  
  《五牛圖》畫中的五頭牛一字排開,姿態迥異。一俯首含草,一翹首仰望,一回首舔舌,一漫步踱行,一荊棵搔癢。整幅畫面除一株荊叢外,別無其他補景,這種虛實相生的繪畫手法與東晉顧愷之的《女史箴圖》,唐閻立本的《步輦圖》等赫赫有名的畫作一樣,堪稱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典范之作。
1-五牛圖_副本2-五牛圖_副本3-五牛圖_副本4-五牛圖_副本5-五牛圖_副本《五牛圖》畫中的五頭牛一字排開,姿態迥異。一俯首含草,一翹首仰望,一回首舔舌,一漫步踱行,一荊棵搔癢。整幅畫面除一株荊叢外,別無其他補景,這種虛實相生的繪畫手法與東晉顧愷之的《女史箴圖》,唐閻立本的《步輦圖》等赫赫有名的畫作一樣,堪稱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典范之作。
  
  我們所見之《五牛圖》,在一片空虛的背景上突出地、集中地表現牛的行動狀態,刪略了背景的刻畫。這種中國繪畫處理空間的絕妙表現手法,被清初畫家笪重光評論為:“空本難圖,實景清而空景現,神無可繪,真境逼而神境生。位置相戾,有畫處多屬贅疣。虛實相生,無畫處皆成妙境。”此“真境逼”是在現實主義的意義里,而非自然主義的所謂逼真。這是藝術所啟示的真,也是“無可繪”的精神體現,此即為“美”,是美的“神境”。(宗白華語)
  
  《五牛圖》從表現技法上,也是視角獨特,造詣極高。韓滉以簡練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曲,筋肉,筆法老辣,線條流暢。在細節刻畫上更是筆筆入微,式式出神,牛頭部和口鼻處的根根細毛,尤其對牛眼的藝術夸張,讓五牛充滿了精氣神通,并大膽挑戰牛頭正面示人的畫法,可謂藝高人膽大。在設色上,以青色牛居中,其余四牛以黃色調為主,卻深淺多變,不限于平涂,而是越往腹部越淺,具有極活的立體感。韓滉所繪五牛雖有夸張,但無不合矩,得見其觀察之細道,形之于筆墨,躍然紙上,生動傳神。
  
  韓滉的《五牛圖》表面繪牛,實則繪世,表現了一種對田園盛景的欣賞和對安逸清寂生活的向往,不愧為一幅千古絕唱之作。
  
  國之瑰寶《五牛圖》風雨漂泊近1300年,無論其跌宕起伏的傳奇身世,還是驚心動魄的奪寶之爭,最終塵埃落定,善始善終,靜靜地躺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內,領受世人的觀賞、贊美?;蛟S,《五牛圖》身上還隱藏著更多的秘密,如今已不得而知,但我們相信它必將在未來的歷史長河中繼續訴說著、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的傳奇。

分享:

木作視界
木作七千年
木作中華手機臺